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坑道里睡觉、铁桶里洗澡……听,这位96岁志愿军老兵讲述难忘岁月 正文

坑道里睡觉、铁桶里洗澡……听,这位96岁志愿军老兵讲述难忘岁月

来源:柯望资讯网   作者:综合   时间:2024-03-28 21:02:08

原标题:坑道里睡觉、坑道铁桶里洗澡……听,睡老兵这位96岁志愿军老兵讲述难忘岁月

跨过鸭绿江第一晚就遭遇敌机轰炸、觉铁讲述穿书:这个弃妇有毒在坑道里睡觉、桶里听位钻进大铁桶里洗澡……

10月23日,洗澡在武汉市黄陂区,岁志岁月当96岁的愿军抗美援朝老兵余良士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讲起那段历史时,眼里闪着光。难忘

手电筒亮光引来敌机轰炸

虽年事已高,坑道但余老耳聪目明,睡老兵看上去比实际年轻小许多。觉铁讲述

余良士祖籍安徽,桶里听位解放前上过大学,洗澡是岁志岁月当时少有的大学生。

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愿军朝鲜战争爆发前夕,他在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学习。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他提前结束学习,进入连队。

当时,部队正在号召大家志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余良士也报了名。1951年,全军开展“文化大进军”活动,余良士被被调到华东野战军24军72师216团,担任文教干事。穿书:这个弃妇有毒

1952年9月,部队移师北上,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余良士还记得,入朝之前,全团学习朝鲜语的一幕。“当时有个速成识字法,把外国语言中国化,效果还不错。比如,朝鲜语‘同志’,译音近似‘东木’;‘敌机来了’,译音为‘边机衣少’;‘谢谢’,译音为‘高马四米达’;‘老大爷’,读为‘阿巴几’。”余良士笑着说。

9月13日晚,部队趁夜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夜间行军,伸手不见五指。情急之中,有战士迫不及待地摸出自己早已备好藏在身间的手电筒照明。

余良士回忆,当时在中朝边境之处,敌人派有大量特务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窥窃我军入朝最新最一手的行踪。这手电筒灯光闪烁的瞬息之间,即招来大祸。

在中朝边境,被战士称为“黑寡妇”的美国高空侦察机,几乎昼夜24小时在空中监测。特别是黑夜,地上只要有一丝丝亮点,特务一发出信号,轰炸机就会来乱炸一通。“我也有一个手电筒放在挂包里,还没来得及拿出来,敌机的炸弹一枚接一枚往下扔,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团团火球卷着浓烈的火药味,火光冲天,群山震颤,偏僻的山沟顿成一片火海。管理参谋使劲地吹着哨子,要求大家选择地形,利用地物,迅速隐蔽。我立马就近在一个不足一丈高的山坎坎的斜坡上半卧了下来。”余良士说,敌机胡乱扔了一阵炸弹之后,嗡嗡的飞走了,前后不到十分钟。

据介绍,之后部队总结这次血的教训,大家发现问题出在手电筒上。于是全团进行了一次彻底清查携带手电筒情况,开展没收所有手电筒灯泡的“扫泡”工作。为什么只收灯泡不收电筒呢?理由很简单,几十上百个电筒存放和运输都成问题,只能没收灯泡,电筒还是各自携带。

上甘岭537.7高地发回的战报

上甘岭战役中,537.7和597.9两个高地是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

1952年11月底,上甘岭战役以我军的完全胜利、以敌人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12月下旬,余良士随部队由东线元山开赴中线,接替志愿军第15军守卫上甘岭阵地。

余老回忆,那时正是隆冬季节,鹅毛大雪飞飞扬扬,积雪厚达一尺以上,气温低达零下40多摄氏度,呼出的热气很快就把眉毛、胡子结成了冰。他说:“夜里,敌人的夜航机不停地在我方高空侦察飞行,崇山峻岭之中,敌人特务打出的信号弹,划破夜空。经过四百里雪地行军,部队1953年1月上旬到达中部平康前线,我们团驻在五圣山后侧,不久即投入固守上甘岭阵地的战斗。”

当时,余良士是一名通联干事。“我们晚上跟随团直,有时下到连队,一边做行军鼓动工作,一边搜集好人好事。黎明之前,一到宿营地,就将连队通讯骨干写来的表扬稿、行军经验介绍,略加修改,交领导过目后,由刻写员雷春明一边排版一边刻写,然后油印分送到连、排,直到班,同时上送军《火线报》作为投稿。”余良士说,那时排版也不讲究,内容多,字刻得小点;内容少,字就刻得大一点。有的临时来的好稿,就见空插入。行军时,就出《行军快报》。

1953年3月底,余良士奉团首长之命,下到三连坚守的537.7高地,了解、协助三连指挥员组织小分队出击。坑道外大雪纷飞,炮声隆隆,火光血红。坑道内出击小分队的多名战士,紧握苏制转盘冲锋枪,列成跪姿,身披着一块白布作为伪装。

大家屏住呼吸,神情十分严肃,连指挥员默默地用手抚摸每一个战士的装备,等待着出击命令。顷刻,我大炮轰鸣,山岳震撼,这是出击前炮火支援,把敌人打得躲进掩体。只听一声“出发!”战士们一跃而出。“敌人的坑道距离我们的坑道仅有20多米,当时9个战士出去了,最终只回来6个人,3名战士牺牲了,消灭了十几个敌人。”余良士说,几个战士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回来之后,大家都流眼泪了,“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我至今想起来还会流泪。”

那场战斗结束后,余良士采写的稿件通过《战斗快报》发布出去,极大鼓舞了士气。

一个铁桶十几人轮流洗

战争时期,理发和洗澡是很“奢侈”的事情。

余良士回忆,去朝鲜之前,连队、机关编制上有理发员,战士一律剃光头,不准留发。理发不用愁,不花钱,到时候就有理发员来给理发。“洗澡,部队没有澡堂,镇上有澡堂,每次洗澡,都是连、排整队前往。一个排洗完了,另一个排接上去洗。”他说,夏天的时候,大多是几天洗一次,平时用洗脸水洗脚水擦一擦身上的汗就过去了。到了冬天,一个星期或半个月一次。

自从1952年9月进入朝鲜,一百多天时间里,余良士和战友们就没有洗过一次像样的澡。余良士说,从辽宁丹东集安到朝鲜元山千里行军,从元山到上甘岭四百多里奔波,身上的汗,出了干,干了出,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有时全靠体温焐干。天气好换下来,有水就洗一洗揉一揉晾干。天阴下雨下雪,就只能换下来放在一个布袋里当枕头用,几天自干了,一股馊味汗臭味刺鼻,也只好穿上。他说:“几乎每个人衣服上都长了虱子,大家管虱子叫‘光荣虫’‘革命虫’,认为这是艰苦奋斗的体现。

1953年年初,春节快到了。春节前夕,余良士和战友们洗了一个“痛痛快快的”澡。

余良士回忆,当时战士们在茂密的树丛里,傍着山坡挖了一个灶,找了一个大汽油桶放在灶上,里面装上大半桶水,用松枝烧水,一个个轮流洗。“桶太高,爬不进去,又找来大石头在桶边上砌了快二尺高的搭脚,双手撑着桶沿下到桶里。水烫了下不了脚,水冷了人受不了。站在热水桶里,那个舒服劲,大家都说‘赛过神仙’。因为人多,一次一人下去,每个人只能洗10分钟。洗了两个人后,桶里已是一层厚厚的灰垢,难闻极了。”余良士说,虽然如此,但大家毫不嫌弃,争后恐先地让别人先洗,“每每回忆起这许许多多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平常小事,总是叫人潸然泪下,这真切的革命情谊,永远不会忘却。”

余良士说:“记得在五圣山的坑道里,我们用子弹箱当桌子,用煤油灯照明。现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一溜儿烟’(汽车代步)。条件改善了,我们更不能忘记过去,要好好工作,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标签:

责任编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