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来自黎巴嫩的“京剧练习生” 正文

来自黎巴嫩的“京剧练习生”

来源:柯望资讯网   作者:综合   时间:2024-03-29 01:39:36

原标题:来自黎巴嫩的自黎“京剧练习生”

李龙表演《三岔口》片段。

就在12月中,巴嫩梅兰芳大剧院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剧练带着二次元抽奖系统穿异界京剧演出。黎巴嫩小哥李龙(Nadim Daib)经过在中国国家京剧院100天的习生寻师求艺后,成功挑战京剧《三岔口》中的自黎武生任堂惠一角,完成了《京剧练习生》的巴嫩首次公演,通过了他学习京剧的剧练最终“大考”。

《京剧练习生》是习生中国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联合打造的京剧真人秀节目,全程记录了CGTN外籍主持人李龙从零开始学习京剧的自黎全过程。节目在海外平台上线后,巴嫩吸引了一批海外观众“在线追剧”,剧练累计播放量达212.4万。习生公演当天,自黎直播观看量达12.4万。巴嫩海外观众纷纷留言点赞——“难以置信演得这么好”“真是剧练非常棒的文化体验”“我非常喜欢京剧,如果你在中国一定要现场看一次京剧演出”。

面对网友的夸赞,李龙说:“如果我的带着二次元抽奖系统穿异界表现还不错,那都是因为我的老师和搭档演员在我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和耐心。”公演现场播放的微纪录片用几个数字记录了李龙的京剧学习之路:在100天中,他受伤3次,经过4次考试,学习16项专业技巧和动作,最终从京剧小白蜕变成武生任堂惠,带来了10分钟的精彩表演。李龙感慨道,京剧练习确实是体力活,“虽然开始之前我就知道会很累,但实际上真正训练不到5分钟,我就浑身大汗了。而且基本功训练只是最基础的,真正困难的是细节的完美。头稍微偏一点,视线的角度稍微变化一点,都可能会影响整体表演的完成度。”

在中国国家京剧院专业京剧演员眼里,李龙是个认真的学生。于慧康是李龙的搭档演员,在他看来,一个零基础的外国人,从压腿都觉得痛苦到顺利登台表演京剧片段,在100天的时间里就通过了这样的挑战非常难得。李龙的老师朱凌宇也对他的努力赞不绝口:“上课的时候,他总是拿着小本记笔记,每页都写得满满的。”除了体力的考验,还有很多心理上需要克服的难关。李龙学习京剧的领路人刘大可表示,印象最深的是李龙在一个多月的学习之后进入瓶颈期,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最终,在老师和搭档演员的鼓励和开导下,李龙重拾信心。

“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对京剧十分了解,但他们欣赏这门艺术时,都有很高的期待,希望看到精湛的技艺和高质量的表演,这正是京剧的魅力所在。”李龙说,正式学习之前,老师演示了一些动作让他尝试,那时他就知道这比想象的还要困难。所以,从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付出百分之一千的努力,百分之一百都是不够的。“我深知亲身体验京剧并且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的机会有多么难得。我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足以表达对京剧这门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艺术的尊重。”

2012年,李龙从黎巴嫩来到中国读研究生,并开始学习中文。对他来说,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文化深深吸引着他,而京剧正是中国文化的一颗明珠。“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段京剧视频,虽然那时我对京剧完全不了解,但演员们的表演、服饰甚至伴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这100天的京剧学习,让我真正了解了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的美。”

跟李龙一样被京剧打动的外国观众还有许多。回忆之前海外演出的经历,于慧康说,外国观众的反响非常热烈,他们抱着好奇和敬畏的心情观赏京剧,感到非常震撼。“西方戏剧写实,京剧则注重写意,表现力非常强。京剧舞台上,两三人就可以展现千军万马的气势,几步就能走出万水千山。这一下就把观众的思维打开了——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演绎。”

刘大可表示,除了把京剧传统剧目直接带到海外,让外国观众欣赏原汁原味的中国国粹,他还曾用京剧的形式演绎《浮士德》《图兰朵》等西方名作,甚至与西方的乐队、演员合作演出。“由于国外观众非常熟悉这些故事,这种形式会让他们更加钦佩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

此次李龙的100天京剧挑战,是京剧出海的一种新形式。“外国友人从零开始系统学习京剧,对他来讲可能是永生难忘的经历;而对几百万观看节目的观众来讲,也增强了他们对京剧的感性认识。这为我们京剧走出去,真正让世界各国的朋友们拥抱京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模式。”刘大可说。

“从《京剧练习生》上线后的观众反响看,我们的尝试非常成功。通过观看李龙的练习过程,很多外国网友表示终于理解了京剧中一些程式化动作的含义,也明白了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国国家京剧院办公室副主任易玲表示,由于疫情期间海外演出不便,中国国家京剧院从2020年开始与CGTN合作,创新推广京剧线上出海,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策划制作了《看我如何玩转京剧》、京剧Vlog等短视频,介绍京剧的妆容、服饰、乐队和不同的京剧行当等,甚至运用VR、AI动作分解等高科技手段,带给观众虚拟沉浸式体验。此外,还进行了14场京剧传统剧目的直播,观众在直播中不仅能看到演出全过程,还可以深入后台,探班演员准备、舞美调度等花絮。

“外国网友都是‘细节控’,他们会在京剧直播中问:故事背景是中国的什么朝代?演员穿的厚底靴是什么材质?拿的马鞭代表什么?还有外国网友留言:演员的服装和头饰太美了,哪里可以买到?可以看出,外国网友对中华文化历史以及京剧台前幕后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易玲说,目前剧院已经拥有了稳定的海外粉丝群,这些千里之外的“云票友”,通过订阅剧院的社交媒体频道来关注演出动态,加深对京剧艺术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今天,京剧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原来我们必须走进剧院才可以欣赏到京剧,而且很难入门,而今天只要通过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就能找到答案。”刘大可表示,技术的发展倒逼京剧开拓新的发展模式,启发他们运用新媒体传播传统艺术。

“在疫情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京剧线上出海,让海外观众进一步感受到艺术是可以跨越国界的,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得更远,走得更有活力。”易玲说。

本报记者 蔺紫鸥)(蔺紫鸥)

标签:

责任编辑:探索